中国青年报:为山区贫困学子点亮梦想 温暖几代志愿者的人生路 一个大学院系志愿者团队的20年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06 原标题:一个大学院系志愿者团队的20年
元旦晚上,华中师范大学星光服务队队长谭琳记挂着留守女孩儿小蕾,专门打电话嘱咐有事多和老师沟通,安心准备期末考试。
就读于武汉三里小学四年级的小蕾性格内向,与人交流少。自从去年暑假支教时结识后,谭琳便一直关注着小蕾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小蕾是华中师范大学星光服务队支教帮助的对象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星光服务队走过了湖北省秭归县、巴东县、武汉市黄陂区等地,利用暑假去往贫困山区支教,助力数十名学生步入大学殿堂。这支院系里的服务队先后被评为;全国百支优秀志愿服务队和;全国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集体。
这支大学生志愿团队正式成立得益于1996年;三下乡服务活动的号召。在此之前,原教育信息技术系党总支部书记黄汉福已组织过多年的学生社会实践,他决定借机成立一支有组织结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
当时的系团委书记骆军为其取名为;星光服务队,希望志愿团队的爱心如点点星光,为学子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而20年后回望,这样的星光也为从;70后到95后的一届届志愿者照亮了人生路。
陈家坝学区开始走出大学生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陈家坝小学地处四溪河上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沿河而建的是一栋三层高教学楼,后山坡上搭建的是土木结构的综合楼,教室、图书馆、仓库、老师办公室、宿舍都集中在两栋楼之中。
20年前,黄汉福带领服务队来到这里。他还记得,来自11个村落的400余名学生,最远得要走上五六里山路,自备干粮,早出晚归。
但山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学生读到初中毕业便随父母外出打工,;整个陈家坝十几个村子从未听说有人考上大学。
黄汉福带领星光服务队为山区学生开展功课辅导、文化拓展、课外素质开发等活动,连续十余年暑假到这里支教。
五年级的黎贞让志愿者们印象深刻。小男孩儿爱好画画,梦想考入美术学院,平日办黑板报总是抢着画,年年报名参加素质拓展才艺赛美术组。因学校教学资源限制,黎贞的水平离专业标准还差一段距离。服务队从学校美术学院里找来了外援,送来画笔、纸张和美术初级教材,带着他去山间写生。黎贞经常利用假期跑到武汉找她们指导。最终,他如愿考上了鲁迅艺术学院。
孩子们通往知识的路逐渐被照亮。有的学生宁愿中午饿着肚子,也要围着志愿者不停追问;有的为;讨好志愿者,自己沿着山路摘野果送过来。
十余年里,在当地政府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同努力下,标准的计算机房建了起来,崭新的桌椅搬了进来,图书和音像资料也丰富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陈家坝学区经由星光服务队帮扶过的孩子已走出二十余名大学生。
山区的;灯照亮志愿者的路
陈家坝小学小溪旁的路灯,有一个让志愿者动容的故事。
因学校不通自来水,队员们做饭洗衣需到不远处的小溪沟挑水,山路崎岖,非常难走。住在小溪旁的人家得知情况,便在屋外房角安装路灯,专为队员挑水照明。
志愿者们知道这户人家素来节俭,平日就连屋内也很少开灯。可只要有队员经过,房角的灯便打开,人走远灯才关,天天如此。一度有队员误认为路灯是自动控制开关的。
有被帮扶的孩子母亲傍晚悄悄地为队员洗好衣服;有老人拎着一篮子鸡蛋和熏猪肉,打着手电筒给志愿者送过去。
山区的;路灯也在渐渐点亮着志愿服务的路。
三峡大坝修成,连通陈家坝的公路实行军事管制,进出村落的交通不便,服务队考虑再三,2012年开始,服务队的支教对象固定到了黄陂三里镇三里小学。
;支教的过程其实也给自己上了重要的一堂课。教育技术学院大三师范生刘一兰已连续两年参加暑假支教活动,在三里小学她认识了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儿黄慧珊。
家访中,刘一兰了解到黄慧珊的父母离异且都再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两位老人为了供孙女上学,每天打两份工,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以上,住的旧房子用油纸布包起来防止漏雨。夏天时不透风的房间像个蒸笼,里面闷热。
两年多的接触中,刘一兰被小姑娘的乐观心态所打动,;面对困境从没有抱怨,一家人一直默默地坚持着。之前不自信的她现在不再担心自己说错话,会更加积极地与人沟通。她还喜欢和小伙伴们聊天交流,排解他们心理上的问题。
变化,在队员之间潜移默化地发生着。
以前总有同学抱怨寝室空间小、没空调热水器,但是支教回来,大家都学会了感恩生活。有的队员之前不爱与他人交流,如今队员们都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后,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学习也越发认真刻苦。志愿者们的改变,黄汉福一直看在眼里。
据他观察,十多年里,参加过支教活动的毕业生以优秀成绩保研的占到院系保研人数的90%左右,一些人很快成为单位骨干,2000届的毕业生谢魁和高怡贞而今已分别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以后我有能力,也要回报星光
担任星光服务队爱心基金掌门人的谭春曾经也受到志愿者的帮助。
2009年,谭春老家遭遇冰灾,房子倒塌,母亲无处可去。没有办法谭春只能将母亲带到学校。还是大一新生的她没钱租房,通过学院辅导员杨先顺联系上星光服务队爱心基金,每年收到一定数额的爱心捐款才得以渡过难关。
在她大三那年,星光服务队队长毕业了,急需新的爱心基金会长。谭春接过了管理爱心基金的重任,通过整理星光历年的资料,协助制定爱心基金政策,为更多贫困学子解决燃眉之急。
带过队的辅导员谭冬霞曾收到一封信:考上了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孩子希望有机会也能成为星光服务队的一员。
;以后我有能力,也要回报星光。谭春感慨,这正是星光精神的传承,相信这种精神会一直传递下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沐浴在;星光之中。
爱心基金主要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募捐所得。每年有很多同学从奖学金中拿出部分钱捐给爱心基金。2008级陈南亦拿到国家奖学金后分出一半捐给爱心基金;2012年,江北战教授捐出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图书。
20年来,星光服务队已从数十人;点点星光发展为700余人的;一片繁星。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百分之八九十的本科生都加入了这支队伍。
服务的目标也在慢慢扩大并与专业不断结合,除支教服务队外,逐步成立了;星光电脑服务队;星光影像工作室等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维修电脑、制作视频的工作,将除假期外的日常时间也利用起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利用资源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启动了;大学声公益创业项目。
对于未来的规划,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钟文锐提到,以后服务主体不仅有学生,还应有老师,把学院的专家力量加进来,也变成服务队的一分子,到农村中小学去,指导当地老师学习使用现代化信息课堂设备。
在钟文锐看来,对老师进行培训,改变老师的观念习惯和使用媒介的方式,才能改变学生的习惯,这应该比单纯的支教更有意义。
在华师,其他学院也有类似服务队,但星光服务队无疑是坚持志愿服务活动时间最久的一支队伍。;始终接地气是华中师范大学校报主编党波涛对这支队伍多年的观察,20年的时间跨度使星光服务队经历了70后、80后、90后和95后,能够与时俱进,适应不同年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活动。(李丹妮 杨洁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