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累计服务27752003小时!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疫情防控志愿者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075月8日,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上海社科院指导,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疫情防控与志愿服务专家研讨会举行。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广大志愿者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是党和政府调集人力遏制疫情发展的重要补充来源,是全民抗疫中勇敢走在前面、不断给予疫情笼罩中的人们以信心、希望和温暖的优秀人群之一,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据上海志愿者网统计,自疫情发生至5月4日,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在;上海志愿者网发布了20类11448个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395001人,累计服务27752003小时,人均服务70.26小时;累计新增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注册志愿者283912人。
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紧密结合疫情防控中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志愿服务,并就上海在疫情防控中的经验、优点与短板,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
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动员迅速、参与广泛,有力发挥了作用。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陈振民指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总体战中,明确以社区为重点,充分发挥了社区志愿者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了志愿者参与联防联控的组织动员。在疫情防控中,上海志愿服务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依托社区建设的传统和优势开展志愿服务;二是依托已经形成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展志愿服务;三是依托志愿文化的引领弘扬,为抗疫志愿服务提供精神支撑、扩大社会认同。
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方士雄认为,志愿者们就像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在特殊时期连接着我们这座城市的血脉,展现了惊人的集体行动力与合作精神,让人们看到了志愿者的奉献和担当,更增强了人们万众一心战胜疫情的信心。疫情防控中的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了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并且对基层社会起到重要稳定作用。未来更好建设志愿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平战结合、用奖结合、专普结合和德法结合。
与会专家认为,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上海志愿服务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将其概括为:融入大局、有序参与;需求为先、精准定位;全程参与、持续服务;专业支撑、自主创新,从中体现了上海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和管理有效的组织体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指出,上海志愿服务具有基础扎实、业务精,整体意识强、懂管理,精准化服务、动作快等优势。在日常活动中,上海的志愿服务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熟悉专业志愿事务,具有突发事件应对时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上海志愿服务不是零星和碎片化的,是在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统一协调下,以社区、区和市三级网络为合作平台,根据需要及时调配志愿人员,使志愿服务资源最大化地发挥作用。不论是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还是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服务,都能及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精准的志愿服务,快速满足需求。
在研讨中,专家指出,从全国层面来看,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志愿服务也存在部分不足和挑战。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陶倩教授表示,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应急预案未及时发挥作用;二是常态化的公共卫生秩序向非常态的应急情形的转换衔接不够顺畅;三是应急指挥机构协调指挥应急志愿服务、应急指挥机构的介入以及应急志愿组织的界限尚不够明晰等。
对此,与会专家提出不少建议。比如,建议规范入户志愿服务主体和志愿服务流程、完善防护物资的保障原则、大力提倡志愿者的精神激励和信用激励等机制;注重对志愿者服务的正向引导和宣传,更有效地体现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更好地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出台重大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件志愿服务的发展政策;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愿意参与任何志愿服务项目成为可能,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体系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上海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杨雄在会议总结中表示,当前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志愿服务者仍需在一线奋斗。为此,应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方参与形成合力,不断发挥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作用。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作用,用好中心(分中心、站)三级网络阵地,科学设置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动员市民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