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系列报道(十)强阵地 建机制 树品牌 优服务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编者按: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在公益服务品牌打造、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居民提供了精准有效的社会服务。
本报实习记者 杜 蓉
公益咖啡店、现代图书室、项目洽谈区、评标开标室、全屏幕路演大厅……占地3000平方米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中心,是江宁区社会组织的“驻扎点”。工作人员边走边为记者讲解每一个活动区域的功能,显而易见,正是从这里起步,江宁区社会组织扬帆起程,开启了从0到1,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征程。
近年来,江宁区以“街道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创新”为契机,不断转变街道政府职能,让渡街道治理空间,在街道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创新方面作出了有力有效的探索和创新。
精准化: 从“政府配餐”到“百姓点菜”
“以前,社会组织总体发展相对滞后,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导致政府向社会推出一些购买服务事项后,难以找到合适的社会组织承接,存在想买买不到,想买无处买的问题。”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精准对接社区居民需求,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提供丰沃土壤,江宁区规划建设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支持平台,除了区级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中心,还建立了10个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街道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提供项目扶持、场地支持、业务培训、成果展示等服务功能。此外,在城乡社区广泛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为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支持。目前全区登记类社会组织数达2200余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17个。
去年,江宁区以公告形式在区政府官网、社会组织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征集公益创投“金点子”,广泛了解居民需求。之后通过项目需求优化、项目发布、资格预审、项目申报、竞标立项、公示公告、投诉复核、签订协议等程序逐步推进项目落地。全区共征集项目需求237个,包含扶老助老、扶贫助残等七大类107个项目需求。
“为了进一步创新街道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江宁区对基层社会治理突出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科学分类、细致梳理,分人群、分地域编制群众服务需求清单,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街道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清单,合理界定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项目,为推进街道购买社会服务提供依据和指南。”该负责人说。
标准化: 从“出台文件”到“跟踪管理”
社会组织大而多,项目多而杂,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生产更高质量的公益产品,江宁区制定并出台系列文件:《江宁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对立项方式、实施主体、实施过程进行规范,确保立项全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南京市江宁区公益创投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服务项目经费预算编制、项目资金支出、资金拨付、违规行为处罚等作出细化规定,确保服务项目资金合理规范使用。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不能“一买了之”,需要全过程跟踪督导,全周期陪伴式跟进。在评估阶段,江宁区出台《南京市江宁区公益创投项目绩效评估细则》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估内容、时间、流程及结果运用等进行规范。同时,借助《绩效评估专家评分表》《绩效评估日常监管评分表》《项目财务审查评分表》等,提高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的标准化水平。
此外,江宁区还开发了“江宁区公益创投项目跟踪管理系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定时、定点”跟踪了解,做到全过程规范操作、全方位接受监督。通过规范的公益创投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保证公益创投项目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以精准服务为目标。
品牌化: 从“专业服务”到“精品服务”
通过一系列品牌打造,江宁区着力构建以公益服务活动、公益文化传播、公益人才培养、公益产品展示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创新体系,为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小江家护是江宁区社会组织服务品牌化的一个缩影。在小江家护互联网养老院,记者看到,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江宁区204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位置和服务中心实时工单数据、服务对象的信息数据、助餐服务信息、特困供养信息等。
“去年冬天,我们就通过这个系统,帮助家属找到了一位走失的老人。”养老院负责人介绍说,小江家护借助社会组织专业化服务,为全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困难家庭老人、重度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购买“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服务。目前,平台申请服务对象达2.3万余人,签约上门服务对象逾2万人,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展上门服务达23万次。
江宁区还打造“互联网+慈善超市”公益品牌,面向“小江家护”政府购买服务的特定对象,依托互联网平台实行“点对点”“面对面”精准捐助,全程可透明、可追溯。2018年11月以来,累计有11327名受助对象受益,爱心捐赠人数达11144人。
“益动江宁”也是江宁区公益服务品牌。江宁区曾与爱德基金会等知名公益组织联合举办“中国好公益平台优质公益产品路演江宁专场”“爱德A+伙伴能力建设营”等大型公益活动,开展驻区高校大学生求职能力大赛、“创益江宁”专业志愿服务遴选等系列活动,吸引优秀社会组织和优质服务项目落地江宁。
问需于民 构建街道购买社会服务新机制
本报实习记者 杜 蓉 通讯员 封鹏程
禄口街道:“0-1-2”打造幸福禄口
“居民协商提出利用乡间小路的电线杆绘画孙悟空、哪吒等人物,通过卡通人物形象命名乡间小路,解决平常遇到的指路问题;残疾人居民组建黄桥便民服务队,每天固定时段为居民提供免费维修;‘魅力女性’公益团队立足居民需求,为女性开设瑜伽课、摄影教学课等课程。”禄口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刘巧梅介绍说。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近年来通过引入南京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和南京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激发居民内生动力,打造居民自治组织。眼下,禄口街道居民自治组织遍地生花,这些都得益于禄口街道实施的“0-1-2”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梯队模式。
“0-1” 激发居民自治活力
禄口街道下辖30个社区,社区类型复杂多样,既有集镇社区,又有涉农社区,还有多个拆迁安置社区和复合型社区,居民需求多样。为回应居民需求,街道立足实际,设计了“幸福禄口·微公益”公益提案支持计划,以项目征集的方式,广泛动员社区社团、社区党员、社区骨干等,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跃辖区志愿服务氛围,激活本土志愿服务组织与力量,宣传“人人可志愿”的理念,让志愿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0-1-2”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梯队模式依托“幸福禄口·微公益”支持计划、微创投、街道公益创投,力求实现项目化运作、系统化培养,“目前,街道已经扶持本土型、草根型社会组织19家。”刘巧梅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0-1”阶段,街道依托“幸福禄口·微公益”项目,号召社区骨干发起公益提案,组织志愿者策划公益项目,每个项目可获得2000~10000不等的资金,项目周期为5~6个月。居民马艳红的职业是护士,在街道的鼓励下,她基于每年因意外事故身亡的儿童高达几十万的事实,发起了“关爱健康,呵护成长”项目,为孩子讲解安全知识,为家长普及疾病急救、预防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针对已经参加过一期微公益并具备成长能力的志愿团体,街道引导他们申请第二期并接受社区人才学院的培训,指导志愿个体或团体登记注册,实现从自助到他助的转变。
“1-2” 形成本土专业社会组织
在“1-2阶段”,由专业社会组织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在街道公益创投、微创投项目基础上,培育扶持一批能力强、服务好、接地气的基层社区社会组织。
街道引导草根型社区社会组织,在参加了“幸福禄口·微公益”项目的基础上,参加微创投项目,形成街道预备专业社会组织队伍,有一定积淀后,参加街道公益创投,实现“草根型”到“专业型”的转变,至此,“0-1-2”梯队建设达成设定目标。同时,街道配套开展社会组织专业培训、志愿者专业培训等工作,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专业化培训,形成稳定的、本土的专业社会组织队伍。
禄口街道通过深化街道服务管理机制创新,推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打造了一批优质专业的公益服务品牌项目,如,“寻找最可爱的革命老军人”公益摄影展、“云的翅膀”青少年校外伴成等,为街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注入了活力。
“从2018年‘幸福禄口·微公益’公益提案支持计划开展至今,街道共资助75万元,开展活动800多次,受益人群累计2.5万人次,志愿者达4000人次。”刘巧梅介绍说。
东山街道:联动资源 让优质服务落地生根
东山街道位于南京市江宁主城区,街道总人口近45万,下辖16个社区。近年来,东山街道以服务居民群众为落脚点,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驻街单位及居民在基层服务中的作用,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多级平台,建立综合服务队伍,着力探索街道政府在购买社会服务方面的新举措,努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12345”强党建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才能更好地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引领社会组织发展方向。东山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依托街道公益创投,根据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和服务内容,提炼出街道社会组织党建“三步曲”模式和社会组织党建的“12345”工作机制。
“三步曲”模式,即“走红色路线,学红色经验,做红色项目”。“12345”工作机制,即一个党建标准化为核心;双向融合社会服务与社区需求;三个社会组织党建智囊团(党建指导团、业务培训团、能力提升团);社会组织党建重点领域“四项支撑”(服务支撑、和谐支撑、文化支撑、人才支撑);社会组织党建“五方联动”,广泛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
今年,街道通过开展10余场社会组织党建专题培训和集中学习,实现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常态化开展,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横纵结合”暖人心
上坊社区位于东山街道上坊新城规划中心地带,居民处于拆迁安置过渡期。2017年,社区引入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调研中,社工发现社区老年人长期受到慢性病困扰,且健康意识薄弱,大多老人缺乏心理支持,消极情绪明显。
为此,社工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健全老人提供“横纵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横向”服务方面,在服务过程中,链接社工与高校、心理咨询师、医院志愿者等资源,进行综合性干预,提供慢性病知识普及和指导及血压、血糖测量等基础服务。同时,鼓励高校志愿者、社区低龄老年志愿者,在服务中培育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服务能力的志愿者团队。“纵向”服务方面,社工对社区老人进行定期拜访、送爱心餐、举办特色文化娱乐系列课程等多样形式,“嵌入式”开展义诊、随诊等医疗服务。
疫情期间,上坊社区95岁的谢爷爷一人独自居住,社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上米、油、牛奶、蔬菜以及口罩来到老人家里看望老人。当老人看到还有人牵挂自己并给予实际帮助时,感动得红了眼眶,老人紧紧地握住社工的手说:“谢谢你们记挂着我,还是国家政策好,共产党好,才有我现在的好生活,你们比子女都亲。”
同类型“联盟体”促发展
今年以来,街道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探索“朋辈支持有联盟”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新思路和新方式,通过“一月一联盟,一季一沙龙”的形式,举办联盟会主题沙龙,让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根据主题,寻找共鸣,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将问题和解决方案形成报告,编制《东山街道社会组织联盟公益答问手册》,为社会组织“赋能”。
下一步,街道将建立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和准入退出机制,探索构建社会组织信用体系,每个社会组织都有一个信用值。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和评估考核前,街道提前对其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才可以进入项目申报备选库。
“今年是东山街道实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第五年,五年来街道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达1608万,项目总数205个,项目类型涉及养老服务、未保服务、调解治理、慈善助困、专业综合等方面,受益人群10万余人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街道16个社区也分别开展购买服务工作,累计投入548万元,扶持项目80余个,受益人群5万人次。
秣陵街道:汇聚公益力量 “陌邻”变“睦邻”
走进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为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提供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的各类社会组织一应俱全。近年来,秣陵街道以“汇聚公益力量,助力社会治理”为理念,探索出“政社合作、内培外引、自助互助、共建共享”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路径。
建设社会服务“大本营”。秣陵街道有25个社区,近40万人口居住,为适应街道地域广、人口多的实际,街道构建三级服务平台,即:秣陵街道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三大片区睦邻中心(百家湖片区睦邻中心、东善桥片区睦邻中心、秣陵片区睦邻中心),各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在为社会组织提供优质服务和综合支持的同时,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挖掘和培育社区骨干,孵化和培育社区自组织,提升居民的公益意识和幸福指数。
据了解,各睦邻中心分别由不同的社会组织托管运营,依托平台开展各项为民服务并协助一级平台管理片区落地社会组织。为满足街道百姓的多元化需求,2016年起,街道购买服务方式由传统“配餐式”转变为居民“点餐式”,让居民直接对话社会组织,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社会组织,让居民的决定变成服务的“指挥棒”。
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器”。秣陵街道社会组织发展中心采用“1+n”模式,引进1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由红叶社工整合街道内已有社会组织,培育初创型社会组织,引进成熟型社会组织,通过“引进一批、孵化一批、发展一批”的方式,重点培育和发展n个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
自中心建成以来,街道累计投入社会组织扶持资金1800多万,购买公益项目178个,孵化培育社会组织119个,组建社区自组织116个,培养核心志愿者650多名,直接受益人数达到74500人。
目前,中心运转采用“三个一体化”方式,即行政服务和社会服务一体化、孵化和引入一体化、社会组织运营和社区服务一体化,着力打造社会组织的“孵化器”、为民服务的“示范区”。
建设党建工作“新阵地”。践行“党建带社建、服务惠民生”宗旨,街道于2019年成立秣陵街道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红叶红·益部落”。通过“建载体、搭平台、抓党建、促发展”4个步骤开展党建活动,最终实现汇聚公益力量、助力社会治理的发展目标。
创建“党建+”模式,促横向纵向双发展。“党建+纵向”,即以党建促内联的纵向发展,借助社会组织内部的力量,实现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发展。“党建+横向”,即以党建促外联的横向发展,“党建+妇联、老龄、团委、民政等”,促进党建与街道职能部门的合作。
专家点评:
容 志: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组织在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会整合、引导居民自治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共治的中介性、调节性力量。
统筹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推动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水平升级,正是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创新实验的核心命题。从转变政府职能来看,其实践经验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夯实支持功能。我国社会组织起步较晚,在专业化、现代化和规模化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江宁着力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向社会组织提供项目扶持、场地支持、业务培训、成果展示等持续性服务,同时在城乡社区广泛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为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支持。从长期发展来说,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之举。
第二,强化平台功能。防止“一买了之”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公共服务供需之间的精准对接,实现“所供即所需”。江宁在购买社会服务之前,注重对基层社会治理突出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并科学分类、细致梳理,编制精确的群众服务需求清单,制定完善街道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清单,这就能够确保购买服务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体现人民意愿。
第三,提升引领功能。江宁不仅加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对立项方式、实施主体、实施过程进行规范,确保立项全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管和全周期陪伴,加强对社会组织供给服务的规范和引领。这一举措对于建立健康、可持续性的社会服务机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从优化完善的角度看,在现有基础上还可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精细化水平。不论是需求识别与整合,还是社会组织的扶持和管理,整个社会服务过程都应该体现精细化和精准化,通过高效服务和精确对接提高民众的获得感与满意感。二是进一步提高组织化水平。社区居民不应该仅仅是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甚至旁观者,而应该被动员组织起来参与到公共产品的共同生产中来,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引导民众参与到社会服务过程中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社会组织共同生产公共服务。三是进一步提高赋能化水平。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特长与优势,培育本土型、内生型、社区型社会组织,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高基层社会自我运转和发展的能力。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