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媒体报道

回望2020甘肃:一鼓作气乘势而上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陇原大地上的坚实民政力量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敬老院为老年人过生日。

低保经办人员入户调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一年以来,甘肃省民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和对甘肃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和第十六次全省民政会议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重点任务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立足甘肃省情抓机遇、补短板、保重点、强基层、求突破,积极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贡献了民政力量。

坚持民生为先全力筑牢兜底保障防线

甘肃是欠发达省份,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非常重的省份,特别是“两州一县”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今年以来,全省民政系统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一是聚力抓好脱贫攻坚。聚焦重点地区、重点群体,深入开展兜底保障挂牌督战、专项攻坚和农村低保专项治理“三大专项行动”,建立厅级干部包抓和处室主要负责人督战、业务骨干蹲点的工作责任制,指导8个未脱贫县对标对表、固强补弱,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果。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会同省财政厅下发通知,对各地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导致收入下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的未参保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根据疫情形势,适当延长已脱贫农村低保三、四类对象渐退期。针对疫情对困难群众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开辟网上申请受理渠道,简化审批程序,设立救助热线,实施主动救助,同时适度扩大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等救助范围,将孤儿等特殊人群纳入价格临时补贴范围,多措并举纾解群众基本生活困难。截至目前,全省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0%,城市低保达到年人均6924元,农村低保达到年人均4428元;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7200元-9600元(根据自理能力确定);将受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11.1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共实施临时救助155.2万人次、支出资金20.6亿元。加强与灾害救助政策衔接,8月份暴洪灾害发生以来,共将因灾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0.75万名群众纳入了城乡低保范围,向6.2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5063万元。落实国务院关于阶段性价格临时补贴提标扩面要求,累计向全省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发放1-9月价格临时补贴4.14亿元。二是积极推行“资金+物资+服务”的救助模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有效保障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确保其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指导各地与全省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部签订监护照料协议,明确了乡镇政府、监护人、特困人员各方责任和日常看护、生活照料、卫生清洁、住院陪护等服务事项。开发养老服务员、爱心理发员公益性岗位,监督和帮助监护人落实照料服务责任。落实县、乡、村三级干部定期开展走访探视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群体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采购发放生活必需品,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不发生问题。

立足应救尽救建立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使命。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成为构建新时代大扶贫格局的必然选择。今年以来,甘肃省民政系统联合扶贫、教育、人社、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启动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将有致贫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边缘人口、低收入群众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等人群纳入监测范围,通过部门间的信息数据共享比对,适时发出监测预警信息,做到急难事件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确保符合救助帮扶条件的对象“不漏一户、不错一人”。一是紧盯重点群体,监测范围实现广覆盖。协调人社、教育、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及时共享各类困难群众的基础数据,将因疫因灾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家庭,患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城乡困难群众,以及登记发证残疾人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并逐步扩大到低收入人群、城乡登记失业人员等城乡困难群体,在对象覆盖上做到了广覆盖、无死角。目前,全省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的对象共有10大类、413.7万人。二是坚持线上预警,监测过程力求便捷化。为“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设计研发了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系统,并与扶贫、教育、人社、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线上与线下的实时对接,从4月份开始,每月定期开展数据的交叉比对,通过信息系统将有救助需求的困难群众信息直接预警反馈至市、县民政部门和乡镇(街道)。基层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及时组织人员开展入户调查,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和人员给予相应救助。同时,将监测预警结果分类汇总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部门。通过多部门综合施策,切实有效防止困难群体返贫致贫。目前已开展7次监测预警,共发出红色和橙色预警信息6.83万条。同时,将监测预警系统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对接,通过两套系统同时比对,实现了正向预警与负向预警相结合,真正做到对象认定精准、“不漏不错”,确保有限的救助资金用于最困难群众身上。三是主动介入服务,救助工作体现温情化。目前已对2.36万名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落实相应救助,对暂时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建立台账,乡村两级加大入户走访力度,持续关注家庭情况。

强化惠民爱民提升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今年以来,甘肃省民政系统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法治化步伐,《甘肃省养老服务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并于7月1日起施行;建立省级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实施特困供养机构升级改造三年行动,白银市、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列为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争取中央专项资金3619万元;联合省财政厅在7个县区探索开展省级试点,推动出台了居家养老等地方性标准;出台《甘肃省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加快建立统一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体系,推动养老机构从基准线向等级线迈进。二是加强特殊困难儿童和残疾人关爱服务。提高孤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集中和分散供养对象生活费标准今年达到月人均1360元、1000元,将7467名孤儿、9169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政府保障范围;深入开展儿童福利信息动态管理精准化提升年、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主动筛查比对补贴对象,享受两项补贴政策的残疾人较年初增加7.7万人;协助办理申领手续,惠及26.9万困难残疾人和35.2万重度残疾人。三是提升社会事务服务质量。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开展服务质量大提升行动,救助管理机构均已开通人脸识别系统,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6782人次。持续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推广使用婚姻证件电子证照,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强化婚姻登记行风建设。深化殡葬领域改革,发布实施《生态安葬服务规范》等2个地方标准,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通过专项审计、“住宅式”墓地专项整治和排查梳理出涉及各地的三大类99个具体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治。

着眼固本强基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今年以来,甘肃省民政系统立足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一是健全制度机制,探索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成立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全省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筛选确定16个县区创建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指导各地紧密结合实验主题,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为推进甘肃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鲜活样板。二是实施村委会能力提升行动,切实提升治理能力水平。从4月份开始部署开展实施村委会能力提升行动,重点从20个方面入手,努力提升村委会组织议事协商、化解矛盾纠纷、应对突发事件等六个方面的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各地通过“一村一策”的方式整改提升作用发挥差的村民委员会1007个,选树民主协商议事示范村和村级民主协商典型152个,排查化解各类村级矛盾纠纷2.7万件,挖掘推选优秀村规民约范本73份,村委会服务党员群众能力明显提升。三是强化社区治理,联合发改、公安、司法、人社、卫健等部门开展改进和规范村(居)委会出具证明工作,进一步减轻村(居)委会负担。全面总结村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以地方标准形式发布实施《村务公开规范》,加强村民对村级权力的有效监督,进一步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指导各地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创新议事协商形式和载体,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农村协商格局,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四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监管,提升参与资源分配效能。通过“放管服”政务服务平台办理社会组织成立、变更、注销登记,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全省社会组织发展到2.46万家。动员引导各级各类社会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参与脱贫攻坚,目前已有314家社会组织与197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各类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捐赠款物1926.14万元。深化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组织帮扶,天津、厦门、青岛、福州市社会组织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物资4368.42万元。强化互联网慈善和慈善信托的监督管理,全年公开募捐备案63个,涉及慈善组织23家。组织全省14个市州37家公益慈善组织和11家企业158人参加第八届公益慈善项目交流会,开设以“汇集慈社专业力量,聚焦陇原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甘肃省慈社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论坛,有11家机构(组织)与52家基金会或公益慈善组织达成了44个项目初步合作意向。

深化便民服务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办事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今年以来,甘肃省民政系统立足构建“为民爱民”长效机制,坚持“小切口、大突破”,紧盯群众身边的事、聚焦群众要办的事,在全省民政系统部署开展便民利民专项行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马上办、简化办、掌上办、一网办、协同办”等方式推行“不来即享”,持续推进民政惠民举措落实见效,切实为群众提供最便捷的服务,使专项行动成为落实“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的长效举措。一是统筹安排部署。成立由厅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便民利民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省专项行动工作;各市(州)和县(市、区)民政部门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全力抓好专项行动工作落实。二是细化目标措施。对标机构改革后民政职能转变,经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评估论证,以打造“便民民政”为目标,全面梳理群众最关心、最操心、最揪心的事项,提出了15项便民利民措施,覆盖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信息服务等民政业务。通过15项便民利民措施的深入实施,努力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放心事、宽心事、暖心事,塑造了民生民政、惠民民政、亲民民政的新形象。三是落实工作保障。督促各级民政部门全面系统部署推进,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兰州、庆阳、平凉等地民政部门还通过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办事流程、强化宣传引导等,积极推进专项行动在本地区得到有效落实。督促各级民政部门进一步理清各方责任,主动认领任务;县级民政部门主动与乡镇衔接,督促落实好任务清单,配齐配强人员、场所、设施,形成了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同时,民政厅加强督促检查,10月下旬结合年度综合督查评估,派出工作组对各市州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全覆盖式实地督查督导,有效实现了专项行动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督查、同评估。

(本版文图由甘肃省民政厅提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2.23)


微信网站建设分享 新浪网站建设分享 微博网站建设分享 空间网站建设分享

13453407813    400-6688-999

立即咨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