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媒体报道

滨海之城为困难群众筑牢保障之堤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李昌宝秦帅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织密网、救急难、建机制、可持续要求,着力打造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社区组织、社区企业、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为补充,以社会救助资源为依托的“威救你”救助工作品牌,全面构建面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三留守”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低收入家庭等9类救助对象,17个部门的N项救助政策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相衔接的“9+N+1”梯度式多层次救助格局,形成精准救助合力,让困难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聚焦改革创新谱写救助“新乐章”

在将支出型家庭纳入低保、赡养费计算额度降至最低的基础上,威海市采取了最大力度放宽困难群众家庭财产认定条件、最大限度放宽大病重残单人保政策。

2020年,威海市多次提高救助保障标准。截至第四季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787元、588元,集中、分散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760元、1400元。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79万人、特困供养对象1.15万人、集中供养孤儿38人、散居供养孤儿78人。

进一步确定统筹救助项目资金使用规程。要求未经各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通过的救助项目,原则上不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建立避免重复救助机制。各级各部门依托“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筛选比对救助名单,并提交同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估。年度内已享受同类救助项目的人员,原则上不再救助;拟救助的,由各部门将救助项目、标准、资金及人员情况提交领导小组研究通过后,方可实施。

强化能力提升织密救助“兜底网”

威海市成立市、县、镇三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打造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实现市、县两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全覆盖,镇街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所有村居设有社会救助工作站。同时,优化配置救助管理机构编制资源,强化基层人员配备。

以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威海市将低保、特困、残疾人两项补贴和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至镇街,并试点下放3000元以上临时救助大额审批权。县级设立总额1400万元的临时救助储备金,全面提高救助时效。截至2020年12月,今年全市共救助1479人次,发放资金383万元。

加强网络建设打造救助“精准仪”

目前,威海市统一打造的“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已上线运行。平台整合扶贫、教育、住房等17个部门25类74项救助资源,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信息,建立动态化管理的救助大数据库,实现救助数据在线查询、救助业务在线审批、救助资金在线管理、社会力量参与救助项目实时互联共享。

借助平台,威海市深入推进家庭财产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实时比对和信息互通,与市域内30家银行、54家保险机构联网,核对部门增至98个单位,建立公积金、存款等41类96项核对数据精准比对机制。

关注特殊群体细耕救助“责任田”

近年来,威海市全面升级温暖供养托底保障新标准。投入7亿多元,将32处镇敬老院整合升级改造为14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特困集中供养与社会代养老人同等水平,非自理特困集中供养率达78.4%。

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依托30余家养老服务组织开展居家照护服务。威海市还着力解决老人就医就餐难题,建成454处社区老年餐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签约率达100%。

为确保服务特殊群体的质量水平,威海市还建成区域性监管保障网,即在每个敬老院配备2名监督员,监督日常服务;每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配备1名监护人,落实服务卡和照料服务协议制度,推动传统“救助型保障”向“幸福型供养”升级转变。

凝聚政社合力打好救助“组合拳”

威海市十分注重引导全社会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热情。市民政局联合宣传、扶贫、妇联、残联等部门,开展“春风万家”行动,打造政府公益服务品牌。投入各类资金360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全市3.5万名低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残疾人等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服务。投入196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对评审通过的60个项目分别提供2万-6万元资金,引领社会组织拓展社会救助项目。

威海市民政局还联合扶贫和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进行信用管理的实施方案》,打造社会力量诚信档案库,同时形成电子版信用身份证,通过部门间、区域间信息共享,实现“网上认领需求、网上核实结果”。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2.29)


微信网站建设分享 新浪网站建设分享 微博网站建设分享 空间网站建设分享

13453407813    400-6688-999

立即咨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