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群众的幸福妥妥的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本报记者张雨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已达960多万,同步新建约3.5万个安置社区。
搬到新社区、开启新的生活方式,易地搬迁群众面临着能否住得惯和能否“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
记者近日从贵州多地了解到,不少易地搬迁社区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增强情感融合、不断完善综合性服务设施、激发社区居民自治热情,让搬迁群众安居又乐业。
让搬迁群众搬进新家、记住乡愁
开怀街道上马石社区是贵州省凯里市最早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安置了来自全市13个镇(街道)和跨行政区域搬迁移民2138户9007人。在这些移民中,99.7%是少数民族。为了让搬迁群众拉近感情,凯里市实施亲情安置工程,尽量将同乡、同村、同组及具有亲友关系的搬迁群众集中安置。不同栋楼上分别写着“万潮楼”“台江楼”“黄平楼”“湾水楼”“三棵树楼”等原本是迁出地的地名。
“每次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我们都会觉得很亲切,出门进门也都是熟悉的面孔,很有安全感。”上马石社区王奶奶说。
为了缓解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情绪,社区党组织还把传统节庆习俗“搬”进社区,建民族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墙、乡愁馆等,将搬迁户旧居地留下的石磨、犁耙、老照片等进行集中展列,让搬迁群众搬进新家、记住乡愁。
“我们尽量让大家生活习俗不变,左邻右舍依然熟悉,家里家外还是浓浓的家乡味,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区,也能避免邻里间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上马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通林说。
除此之外,为了给搬迁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上马石社区建立了多功能室、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综治中心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室、卫生健康服务站、社区服务大厅、体育活动场所和应急避难场所等。社区周边,园区、学校、医院、公交、公园、商场也是一应俱全。
“以前从未想过能享受城里人的生活。这里生活环境好、交通方便,娃娃也能与城里孩子接受同等教育,志愿者也经常来给我们剪头发、看病。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从万潮镇新庄村搬过来的王荣来说。
参与热情、自治意识,一样都不能少
搬迁群众来自各地,他们不仅乡土观念强,彼此之间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也有差异。激发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尽快地融入城市新生活,是搬迁社区“稳得住”的重要一环。
谷陇镇苗岭社区是黄平县最大的移民安置小区之一。社区门口一条“搬出大山,搬进移民小区,让新时代新市民新生活更美好”的横幅颇为醒目。
群众既然搬迁到了新家、新社区,就要激发其主人翁的意识,促其参与社区自治。为此,苗岭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汇集多方力量,成立由社区党员、群众、驻村干部、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小区治安巡逻队”等,对社区里5个小区孤老、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守护、精神陪护、上门维修、社区治安等服务。社区还利用稳定岗补贴、东西部协作公益性岗位,将小区居民以及沿街商铺纳入环境治理的主体,成立环境治理功能型党小组,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题宣传、绿化补种等活动,营造共治共建氛围。苗岭服务中心青年服务队还经常协助社区开展调解纠纷,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
“我们治安巡逻队每天都会在小区里义务巡逻,车没停好、垃圾没放到指定位置,我们都主动帮着协调一下,尽可能地为小区治理作贡献。”苗岭社区居委会主任吴志雄这样说。
“我们搬出大山,住进新房,居住环境变好了,文化活动丰富了,邻里之间也很和谐。这些都得感谢党和政府。”说到搬迁后的新生活,居民吴德贵这样感慨。
与苗岭社区不同,毕节市赫章县金银山街道银山社区则通过建立“党建+积分”治理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开展社区及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加10分;孝敬父母、教育关爱未成年子女,加10分;不争当低保户、积极主动培训就业,加10分;无酗酒闹事,加10分;创办实体经济,加10分……”1月25日,赫章县金银山街道银山社区工作人员韩春雨正在核对村民的积分记录表。
“我们开发了集记录、反馈、评分、兑换等功能于一体的积分管理软件,积分对象每天进行线上登记。”据赫章县民政局工作人员黄磊介绍,积分主要围绕社区中心工作设置,辅助设置涉及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特殊节庆等重要事项。每月集中审核认定,每季综合排名公示。可以用在“积分爱心超市”“积分加油站”,以及社区所在地理发店、超市、粮油店、物业公司、城市公交、电影院等。积分高的社区群众,更可在政策资金支持、帮扶项目安排、公益服务、子女就学择校、培训就业、物业服务、六点钟课堂辅导、商品现金兑换、商铺租赁排位等方面享受优先服务。
老人、孩子、困难群众,都要有人帮
社区里,特殊困难群体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为了不让任何一个搬迁户返贫,上马石社区整合社会资源,依托社工和义工组织,通过专业+志愿服务,在社区建立儿童委员会,开展正向教育、技能培训、友好剧目展演和四点半学校,服务社区老人、儿童和特殊困难家庭。
居民黄晓华的儿子多年前去世,留下2个正在上学的孙子,一直由她和老伴抚养。社区网格员摸查发现后,立刻将情况上报给社区党支部。如今,黄晓华被顺利纳入民政兜底保障,2个正在上学的孙子也接受了青鸟助学基金会的资助。“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老两口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现在孙儿的学费也不用发愁了,算是治好了我的心病。”黄晓华感激地说。
过去,因3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常年在外务工,社区居民王太凤无法就业,只能窝在家里。现在,社区党支部利用安置点及周边资源优势,为就业困难的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王太凤在家附近的制衣厂上班,不但不影响接送孩子上下学,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接下来,我们考虑将社区里的门面从政府手中接过来,这样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杨通林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搬迁社区“两委”成员大多数是从迁出地村“两委”班子成员中产生,不适应多元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求更高的社区工作。为了让他们更快地适应社区生活,凯里市选派了179名优秀干部任社区“第一书记”和驻社干部帮扶社区建设。“我们新进事业单位人员都要先派到社区去工作,才能回到原单位。一方面,我们希望将这些新鲜的血液注入到社区激活基层治理效能,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党员干部的一种锻炼。”凯里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杨朝正这样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