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事大家一起管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黄家兴郭红新
陕西省渭南市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服务治理,突出抓好搬迁安置点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搬迁群众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
群众的事由群众协商着办
“各搬迁安置点社区通过召开社区‘两委’成员、监委会成员、搬迁群众代表等参加的协商议事会,修订了社区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提高搬迁群众的参与度。”渭南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群众的事群众协商着办。群众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澄城县城关街道办幸福社区书记赵春艳说。
大家的事大家管,人人都是主人
“这么大一个社区,都是从不同地方搬来的,以前在一个村大家都熟悉,无论谁家有个事,不用说,你帮我、我帮你,啥事都好解决。搬到新地方,人生地不熟,确实有些麻烦!”
渭南市按照市委“留心护根”“强队伍、强管理、强服务”主题党建活动部署,统筹安置点社区人口分布、规模数量、楼院状况、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产业行业特点情况,科学划分安置点社区网格,明确“1+N”网格员配设条件及标准,压实网格员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社区巡查、特殊群体关爱等八项岗位职责。全市设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村)一级网格51个,村(居)民小组(小区)二级网格173个,专兼职网格员1042名,安置点社区公共服务和群众诉求处置实现了落格、落人、落责,快速响应更加及时灵敏。
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农村人到城里能干啥?一辈子除了在土地里刨食吃,再没其他能挣钱的门路!”
“都这么大年龄了,到哪儿找活干啊?”
“住到城里吃的喝的哪一样不要钱?”
渭南市临渭区双创家园社区党支部第一次召开搬迁群众大会时就遇到了一连串的问题。
“怎样消除群众的顾虑?对于上了年纪、没有技能的群众,在摸清实际情况后,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缝纫、编织、保洁等技能培训,加强对人社部门联系,积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社区主任黄红艳介绍说。
紧紧围绕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标,渭南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小区)自治的通知》,严格落实强协同、抓联动、求规范、重培训、促提升、育新风、严机制七项措施,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搬迁群众参与社区自治权利得到保障。
文化情感和乡风习俗多元融合
聚焦搬迁群众故土难舍情结,渭南自上而下建立基层自治规范、网格化服务管理、困难矛盾纠纷化解、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倾斜支持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服务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发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搬迁群众是从外地搬过来的,总觉得自己是‘外来户’,心理上会产生隔阂和生疏感,如何让大家生活上融入、文化上融合,这是搬迁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黄红艳说。
全市搬迁安置点社区修订完善村(居)自治章程和村(居)民公约72余个(条),建成村史馆、文化园、大戏台等19个,成立老年协会、书法(绘画)协会、家政服务队等助老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100余家,社区种植养殖协会、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110家,广场舞、秧歌队、秦腔自乐班等文体娱乐类社会组织200多家,每年在各类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5600余场(次)。“搬迁社区文化、情感、乡风、习惯‘四融合’作用明显,搬迁群众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显著提升。”黄红艳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