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以惠民之举办好民生实事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本报记者张伟涛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打造“民生大莞家”服务品牌,切实解决一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
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民政局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以一个个惠民之举,办好民生实事,让困难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民政工作的力度和温度。
基本民生保障持续发力
织密网、托底线。东莞民政持续在基本民生保障上发力,让更多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东莞市民政局牵头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春节慰问困难群众常态机制、社会救助信息核对和入户核查联动工作机制等,各项民生保障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健全。修订了《东莞市临时救助办法》,完善分类别、分梯次临时救助政策顶层设计,将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范围逐步拓宽至常住人口,全市困难群众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0年,东莞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060元,比2016年增加450元,增长率为73.77%。低保对象食品、燃气及水电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月8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1696元,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为每人每月1590元。
深入推进“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救助管理模式,积极开展街面巡查救助,加强寻亲返乡,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努力实现全市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和市救助管理站内长期滞留人员“双减少”。
主动发现分类施救
为有效缓解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压力,2020年以来,东莞市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全市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体按当年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的10%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通过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常态化督促各园区、镇(街道)做好入户走访和政策宣传,主动协助有需要的群众提出申请,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指导基层主动对贫困人口、低收入对象开展重点摸排核查,逐户逐人掌握基本情况。通过相关部门提供的名单,摸排辖区内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城市灵活就业人员等,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等社会救助范围。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主动发现,发挥全市网格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协调做好困难外来务工人员日常摸排、主动发现、告知救助途径等工作,让小网格托起精准服务大民生。
2020年,东莞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灵活就业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通知》,通过压实属地责任、精准分类施救,及时解决疫情期间灵活就业困难群众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作用,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大莞家”解决小急难
家住虎门镇新湾社区的吴婆婆,对房屋外生锈的铁棚一直很担忧,觉得存在安全隐患,最迫切的心愿就是有人帮着维修下。东莞市“民生大莞家”项目接到她的申请后,迅速落实资金,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了修护。
近年来,东莞民政不断在社区治理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推出“民生大莞家”服务品牌,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小急难”,做到第一时间摸底调研,第一时间拿出解决措施,第一时间反馈处理结果,建立健全群众诉求收集、处理、反馈快速响应机制。之前独立的民生诉求收集渠道,经过“民生大莞家”项目整合,建成全市统一的民生诉求收集、处理、反馈机制,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足不出户即可被收集。
“民生大莞家”服务内容包括“民生微实事”和“民生微心愿”两大类。“民生微实事”着眼于公众、群体利益的民生项目,包括环境美化、房屋修缮、服务设施建设等便民工程项目,以及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的公益服务项目。“民生微心愿”则着眼于满足个人和家庭诉求,主要是为陷入困境的人员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住房等临时救助服务。截至目前,“民生大莞家”已办结市民身边的“小急难”千余件。
“大配餐”解决老人吃饭难
中午时分,家住沙田镇大泥村的何伯伯准时吃上了送餐员配送的爱心午餐,解决了吃饭难题。
截至2019年底,东莞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33.85万人,老龄化率达13.5%。其中,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约16万人。为解决居家老人的实际困难,2020年东莞市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大配餐”建设,市政府将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大配餐”纳入《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和十件民生实事。目前,居家养老“大配餐”服务已覆盖全市,形成社会化集中配送、养老机构对外辐射服务、“社区自营+助餐点助餐”等多元化配餐服务模式。同时,实现了“每个园区、镇(街道)至少建立一个长者饭堂”的目标,为居家老人提供了生活保障。
东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不断健全完善机制,提升民政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助力打造民生建设“东莞品质”。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