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年夜饭 温暖流浪人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辛丑初,庚子末,年头接岁尾。春节,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浓浓的年味儿、热乎乎的年夜饭缺一不可。当大街小巷亮起盏盏红灯笼,家家户户门前贴上红对联,仿佛暗夜里的璀璨烟火,照亮了回家的路。路上除了赶路人还有流浪乞讨者,他们有的无家可归,有的有家难回……他们这年怎么过,团年饭怎么吃?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分别连线多家救助管理站,体味那里的年味儿,与大家一同分享过年的喜庆。
内蒙古自治区救助管理机构欢声笑语度除夕
本报记者翟倩
2月11日正值大年三十,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呼和浩特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里一片热闹景象。院子里彩旗飘飘,灯笼高挂,门上贴着大红福字、对联,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我们从2月8日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刘永刚向记者介绍,当天,工作人员前往呼市医院以及内蒙古三医院看望住院救治的流浪乞讨人员。“我们送去了水果、糖、瓜子、蛋糕等食品。你看,这是他们拍过来的照片,大家吃着水果都挺高兴。”
2月11日,盼望已久的除夕终于来到了。在站的36人(包含11名未成年人)洗澡、理发,从里到外换上了干净崭新的衣服。
随着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年夜饭准时在18:30开餐,烧鸡、扒肉条、炒菜、水果、瓜子、糖一应俱全。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陪着站内受助人员欢欢喜喜过大年,现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间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来,吃个鸡翅,来年展翅高飞。”“您牙口不好,吃点这个,软和。”“够不着吧,来,我帮您。”受助人员乐乐呵呵地吃着,工作人员忙前跑后服务着。
“我们站新址是2010年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8300多平方米,设置床位150张,还加挂了呼和浩特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牌子。因此我们每年的年夜饭都分三个区域进行,男区、女区和儿童区。”刘永刚说。
相较其他两个区域,儿童区显得格外热闹。窗户上贴满窗花,房间由气球和彩带装饰着,11名小朋友围坐一桌。看到记者出现在手机屏幕上,6岁的小华格外兴奋。“阿姨好!”“你好!你穿的真漂亮。”“这是一只小猴子,这里还能发光。”“真的呀,你喜欢吗?”“喜欢!”说着说着,小华淘气地跑开了。
“他的妈妈患有精神障碍,此前,他跟着妈妈在垃圾堆里找吃的,当地村委会发现后给我们打了电话,我们紧急介入,将他接回站里,妈妈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负责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运维的有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李娟介绍说,“他可聪明了,今年就要上学了,我们打算送他去幼小衔接,做上学的准备。”
常年与孩子们打交道,对于他们的特长喜好,李娟了如指掌,就连他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按照各自喜欢的颜色、款式购买的,每个人都很喜欢。“这些孩子在接受救助前,生活条件差、情感关怀低、娱乐活动少,可是在这里,他们都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李娟说。
年三十里的事情还真不少,甘肃天水籍残疾男子常某,上午赶到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求助。原来,他在呼市一处饭馆打工,直到当天仍没有拿到工资,得知家中母亲生病,急切的他想要返家给母亲看病并团聚过年。带班站长张明利立即派人送他到火车站购买当日最近时刻的火车票,并将方便面和水递到他手中,嘱咐他早日回家与母亲团聚过年。
与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的热闹场景不同,相距1600余公里的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虽然冷清,但不失温情。
海拉尔区地处内蒙古东北部,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今年算暖和的,晚上气温才零下28摄氏度。按照惯例,我们的年夜饭中午吃。”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李海东说。
今年在站过年的流浪乞讨人员有两名,一名是常年住站无家可归的李大爷,另一名是在此打工的王大爷,两人都已是耳顺之年。
王大爷告诉记者,他一直在外打工,因自身年龄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无家可归,眼看大年三十就要到了,自己只能住在一个待拆迁的房子里,没水没电没暖气。“救助站的人一直对我都很关心,早早把我接到站里过年。这顿年夜饭还这么丰盛,有鱼有肉,还有健力宝,真是太感谢了。”目前,工作人员已经与王大爷家乡政府取得联系,过了春节再帮老人回家。
对李海东来说,每年与流浪乞讨人员一起过年已成为习惯:“去年我们这里是9个人一起过年。今年虽然人少,但标准没降低,我们给站内流浪人员准备了春节食谱,组织大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包饺子,让他们感受亲情和温暖。”
江苏省救助管理机构一顿年夜饭一份团圆情
本报记者翟倩
2月11日本是春节假期,江苏省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却没有休息,早早准备好年夜饭,不仅与站内流浪乞讨人员同吃同喝,还要巡查街面,为那些不愿进站的流浪乞讨人员送去团圆与祝福。
“来,多吃点,就像在家一样。”河南信阳的王某、四川南充的曾某、山东临沂的田某是滞留在站的流浪乞讨人员,11日晚上,3个人聚在一起,面前是早已盛好的年夜饭:虾、青菜、香肠、春卷、羊肉、狮子头,荤素搭配,米饭管够,站长杜彬把装有水果、酸奶、糖果的塑料袋分别放在三个人身边。“口味怎么样?”杜彬一边询问着,一边坐在三人对面,和大家一起吃了起来。王某点着头,一边说着“好,好”,一边埋头吃着米饭。曾某拱着手一个劲儿地说:“过年好!过年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民政部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扎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部署,江苏省民政厅专门要求“确保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吃上年夜饭”。从年前开始,省内各地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城管,加强对辖区流浪乞讨人员情况的摸排,尤其是重点摸排市内一些固定场所的职业乞讨人员,登记造册,完善数据信息库。
南京市救助管理站于2月7日开展春节期间流浪乞讨困难群众救助管理集中行动,街面网格化摸出留宁过年6人,其中3人经积极劝导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另外3人由市救助管理站、属地民政部门和街道、社区为他们准备御寒衣物和富有年味、安全卫生的食品,让他们能穿得保暖、吃上热乎的年夜饭。除夕这天,快速救助区域也没闲着,福建福安市的黄某、安徽淮北市的费某到站求助。“我们给他们安排了年夜饭,购买了回乡车票,晚上就把他们一一送上火车,回家团圆。”杜彬说。
扬州市救助管理站对在扬州就地过年、暂不愿进站的受助人员,在发放御寒及防疫物资的同时,为他们建立了个人信息台账,并约定在除夕来站洗个热水澡、吃顿年夜饭。2月11日这天,站街面巡查人员带着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按照事先登记的台账资料,对没有按照约定进站过年的受助人员逐一探望。看着工作人员送来的年夜饭,围上的红围巾,听着祝福语,受助人员先是惊讶、继而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在仪征市、灌云县等地,将年夜饭送到流浪乞讨人员手中、邀请他们到站内过年已成为今年除夕的重头戏。
“这个春节,全省民政救助管理系统的干部职工放弃休息,奋战在岗位,落实街面每日网格化巡查,采取积极措施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进站或到临时救助点过年,为他们送上年夜饭和保暖衣物。”江苏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周诚介绍说。据统计,大年三十,江苏省实际到各救助管理站过年吃年夜饭的流浪乞讨人员共计21人,当天对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送出年夜饭数量122份。同时,各救助管理站加强站内滞留人员照料,准备年夜饭479份,有效保证了每一位流浪乞讨人员吃上年夜饭。
杭州市救助管理站
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里
本报记者张路曦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刻,而今年这个年,对于浙江省桐乡市的史女士一家来说刻骨铭心,因为他们在年前最后一天,与失散16年的母亲胡某仙团聚了。
2012年3月5日,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接到由滨江区西兴派出所送来的一名聋哑中年女性。由于她无法说话,也不能写字交流,工作人员无法获取任何有关她身份的线索,为了方便管理,工作人员给她取名“曹娥”。
8年多来,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一直没有放弃为她寻找亲人的努力。2020年12月,依靠人脸识别技术综合研判系统,最终确认了“曹娥”的真实身份——胡某仙。2005年从家中走失后,丈夫和两个女儿找了她16年。
今年2月10日,胡某仙的两个女儿赶到杭州市接母亲回家过年。“妈,妈!终于找到你了!”现场相见的那一刻,两个女儿激动地抱住了母亲,许久未分开。
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责任就是努力给所有流浪者寻找一个可供栖身的“家”,无论是他们原本就有的,还是社会提供的;无论是在站里,还是在站外。
2021年春节前夕,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加大街面劝导巡查频次和救助力度,安排工作人员前往主城区公园凉亭、地下通道、车站广场等重点场所进行巡查。及时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群众接受救助,到救助管理站过年;对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的,除提供必要的食品、棉衣棉被、防护口罩等物资和救助引导卡外,还给他们带去一份新春慰问小礼品,让他们感受到春节的温暖。
除夕夜,多数岗位已休假,站内工作人员却格外忙碌。当天,在站滞留共有6名受助人员,为了使他们感受节日气氛和家的温暖,站内管理区布置得温馨又喜庆,室内挂上灯笼、贴上对联,天花板和玻璃窗挂满了福字条幅,墙上以及电子屏写满了春节贺语,并安排了打乒乓球、写福字、包饺子、看春晚等文体活动。
香辣鸡米花、酱汁家乡肉丸、雪菜蒸黄鱼、青椒鸡胗、椒盐鸡排、香菇青菜……餐桌上格外丰盛。“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地接受救助过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滞留人员老周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说。
站内生活保障科副科长张益告诉记者,“目前,对6名滞站人员都进行了严格的疫情防控。先量体温做核酸检测,进站后带他们洗漱并对衣物消毒,并且在滞站期间每日测量体温,定时对房间进行消毒等;给他们准备团圆饭,但对受助人员在春节期间用餐提供一次性餐具,实行分餐制;组织看春晚……而且还要随时应对其他流浪人员前来求助的情况,保证他们的温饱和安全。”为此,当天站里值班的11名工作人员放弃了与家人团聚,陪着这些流浪人员过年。除了丰盛的晚餐,工作人员还特意买来了花生、瓜子、糖果和苹果、香蕉等多种水果,让滞站人员也能感受到“年味”。
一顿特殊的年夜饭,温暖了站里每一个受助人员。他们操着不同的地域方言,有着不同的人生悲欢,但在辞旧迎新的这一刻,他们并不孤单。在这个春节,我们要向流浪的“特殊群体”说一声:“牛年吉祥!阳光打在你们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满载温暖与关怀的年夜饭
本报记者赵晓明
春节期间,万家灯火,阖家团圆。大年三十晚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是很多身在异乡的人们内心满满的期盼。然而,一些流浪者因种种原因不愿意返乡,不愿意或难以回家。他们能否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过上一个温暖的春节?这是安徽省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满满的牵挂。为了让他们平安、幸福过年,合肥市民政局、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多次到街面、地下通道等进行劝导,并开展为流浪乞讨人员“送年饭”活动。
“吴大爷,春节到了,民政局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看您了。跟我们去救助站好不好?站里可比您现在住的地方条件好多了。”在庐阳区长江中路新华书店后门,发现长期在这里流浪的吴大爷后,救助管理站站长周俊笑着邀请吴大爷到站里过春节。
“哟,你们来啦!救助站,我就不去了,在这里生活也还不错,你也知道,我一个人自由惯了。”吴大爷说。
见劝说无果,合肥市民政局副局长方滨把早已准备好的年夜饭大礼包送给吴大爷。“这里面有菜有饭,还有给大家的一封信,上面有救助站地址和联系电话,您有什么需要,随时与救助站联系。”方滨告诉吴大爷。
周俊告诉记者,这份年夜饭大礼包是救助管理站准备的重头戏,里面有可口的饭菜,包括红烧狮子头、红烧牛肉、青椒炒鸡蛋、爆炒腰花、新鲜时蔬,还有水果和糖果。从站里出发前,工作人员把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饭菜放到提前准备好的保温箱里,确保大家能够吃上有“温度”的饭菜。
和吴大爷告别后,大家驱车前往庐阳区蒙城路城隍庙西门,去看望经常在此活动的六安籍刘大爷。虽然春节期间合肥白天气温能到10摄氏度,但晚上还是挺冷的,大家有点担心刘大爷。在前期摸排中,工作人员已经多次劝导刘大爷到站里过节,但刘大爷均婉拒了。
来到城隍庙西门,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二科科长夏晨星一眼就看到了路边的刘大爷。在录制的视频里,刘大爷身体硬朗,思维清楚。据夏晨星介绍,刘大爷长期在城隍庙西门附近生活,以打零工和拾废品为生,已经多次拒绝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大爷,晚上在这冷不冷?马上过年了,我们送您回六安吧,或者我们把您接到站里过年,后期您要是想出去,您随时都能走,行吗?”凑到刘大爷跟前,夏晨星问道。
“不冷、不冷,我暂时不想回家。我还有事情要做,打点零工,过年忙着呢。”对夏晨星的提议,刘大爷再次婉言谢绝。
面对倔强的刘大爷,工作人员送上包括食品、衣物、宣传卡册、口罩等物资的年夜饭大礼包,并再三嘱咐他要注意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有特殊情况第一时间跟救助管理站或者110联系。
在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的一个地下通道里,流浪乞讨人员老苗“蜗居”于此,一双拐杖、两个编织袋便是老苗的全部家当。“我就喜欢待在这里。”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老苗说,之所以看中这个地下通道,是因为这里人流量大,相对而言冬天也没那么冷。
工作人员给老苗递上了年夜饭大礼包,吃着礼包里热气腾腾的饭菜,老苗很开心:“太感谢你们了,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
在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市民政局和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走遍了庐阳、蜀山、瑶海、包河四个城区,巡查救助流浪人员16人次,为他们送上了年夜饭大礼包,在寒冷的冬天里给他们送去温暖与关怀。
周俊告诉记者,为扎实做好春节期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市救助管理站以街面固定露宿流浪人员为中心,加大街面巡查救助力度。按照一人一档原则,采取护送返乡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定点巡查一批的方式进行救助,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
“春节期间,市救助管理站‘服务不打烊’,24小时接受流浪人员求助需求。”周俊说,救助服务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对所有进站求助人员,按照扫码、测温、核酸检测等步骤救助,坚持受助人员临时生活区每日卫生清扫、消毒等工作,通过提高菜品丰盛程度和加大供应量,确保受助人员过平安、祥和、欢乐的春节。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