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媒体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秀珍:推动建设“互联网+地名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本报记者周冉冉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在国家宣示主权、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建设和国内外交流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秀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关于建设“互联网+地名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的建议》,提出通过打造智能化、标准化和共享化的“互联网+地名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生态文明、文化传播和社会治理等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支撑。

马秀珍介绍道:“地名普查及成果转化工作为开展‘互联网+地名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建设打下了较好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马秀珍经过调研发现,由于数据采集方式不同、数据规范不统一、地名命名多变、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各部门、各行业间地名地址信息数据难以整合成真正的地名空间数据,没有实现很好的关联和共享。同时,“一码通”和新型智慧地名标志设置的试点工作,已经验证了其在智能化管理地名标志和延伸公共服务上的作用,但还未得到大力推行。此外,对地名文化大数据资源的整理和利用还不够,需要结合“互联网+”更好地开展公共服务。

针对这些不足,马秀珍建议推动地名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构建线上线下同步、应用范围广泛、形式载体多样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此,她提出三方面具体建议:

一是整合数据资源,建立国家地名空间信息库与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国家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倾斜摄影实景数据、基础地理信息、古今地名地图等数据源,利用先进的时空数据组织与可视化引擎,构建地名属性信息和二维三维空间信息一体化的国家地名空间信息库;搭建国家地名大数据中心,为社会提供地名空间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文-图-表”联动的智能查询分析以及多元化的地名信息基本共享服务。

二是开发地名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针对地名普查成果及转化的不同载体形式,如地名档案资料、地名年鉴、标准地名图录典志、地名文化、地名摄影作品以及其他资料等,对其中的地名文化信息要素进行提取、分析、关联和整合,建立满足政府部门、社会需求,分门别类的地名文化资源信息库,开发建设内容丰富的地名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服务社会治理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播。

三是加强地名与其他产业产品的相互赋能,打造多场景应用。比如以多媒体的形式建立地名文化虚拟博物馆,让公众利用可操控终端,身临其境般领略以地名为主题的中华历史文化风采;依托地名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地名文化院,让公众近距离体验地名文化的魅力;在地名标志上加入“一码通”二维码,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地名信息服务,利用地名标志系统展示端和控制端,实现地名标志管理的智能化;社会组织网格化管理和养老公共服务等民政业务场景应用,以地名空间信息为基础数据,基于“块数据”的网格化社会智能模式,积极开展场景应用,实现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等信息的空间化处理、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3.10)


微信网站建设分享 新浪网站建设分享 微博网站建设分享 空间网站建设分享

13453407813    400-6688-999

立即咨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