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服务供给能力 提升社区服务品质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本报记者祝闯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关系到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与否,更关系到居民切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两会上,不少提案就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提出了建议。提案中的社区服务包含哪些方面呢?记者进行了分类梳理。
提升社区应急服务能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组织密织防控网、承担了繁重的应急任务,在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保卫群众安全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但从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来看,仍存在应急理念上重处置轻预防、机制上重行政轻自治等问题。对此,致公党中央在《关于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的提案》中建议,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社区党建及和谐社会创建工作,强化党组织对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探索建立由在职党员带头的基层志愿者队伍。通过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明确基层各主体在应急管理中的定位作用和职责,探索将应急条例、志愿者服务办法等列入社区动员的条款。构建多元主体协作的应急组织架构,建立由街道(乡镇)牵头、多方参与的社区应急中心。将社区应急管理的重点从重视救护转移到预防和事先消解上,对社区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培育社区守望相助的应急文化。
对于如何提升社区应急服务能力,民盟中央在《关于提升社区应急能力筑牢生命安全“前沿阵地”的提案》中建议,制定《社区应急管理条例》,明确街道社区与物业公司在应急状态下的权责关系。同时,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承接运营社会服务职能的方式,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提案还建议,社区和基层政府应做好应急队伍登记培训工作,将社区医护人员、排爆专家等专业抢救人员登记造册,加大对社区应急队伍培训的重视,将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中。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末梢,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承担了最基础、最靠前的工作,在执行“内防输出,外防输入”任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强化体系建设,当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致公党中央在《关于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的提案》中建议,应完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健康服务与管理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与基层卫生机构相配合、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广泛参与的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统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治理,融入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之中。同时,完善中医药社区防疫方案和中医家庭医生制度,加速推动中医药服务向城乡社区下沉。
加强社区教育服务能力
基层是承载教育公共服务,实现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服务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直接影响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对此,民进中央在《关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提案》中建议,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强国建设的顶层框架下,科学确定学校、家庭、社区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权责边界,系统定位基层的教育治理主体功能,将部分教育公共服务的对接、生产职能下沉到街道(乡镇)、社区。
同时建议,应引导好社区内外公益力量,创新基层参与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一是鼓励登记类、备案类的社区内家长互助组织、退休人员志愿者联盟、社区外教育类公益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教育公益服务。二是引导社会组织在家庭教育、体育、美育、劳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场馆教育等教育薄弱领域和方面重点开展活动。三是加强政策、经费支持,针对社会组织人员开展教育专业能力培训,购买社会组织面向困难家庭儿童青少年等群体的教育服务。
拓展社区社会服务能力
当下,物业企业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部分。全国工商联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物业助力城市基层治理的建议》中提出,大力发展智慧物业,是实现社区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标志,是推进社会协同、推动公众参与、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抓手。
同时建议,引导物业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网络“一站式”服务,大力推动政府服务性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与用户之间的广泛联动。探索物业企业参与“一站式”服务大厅运营,增强网站与用户即时互动,并通过数据挖掘掌握社情民意,为政府建言献策提供一手资料。鼓励智慧化程度较高的物业领军企业,利用已有客户资源和大数据积累,将智慧物业对外向社会延伸,从链接家庭、商户的商业服务系统,扩展至链接社区公共服务、民生供需的多元化平台。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