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媒体报道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民政重点工作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本报记者柳旭

编者按:

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闭幕,大会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对“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作出了安排,也对2021年政府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记者对报告中与民政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了摘要梳理,并与民政部相关部署对照,在此基础上作简要分析,以帮助读者在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时,更加清晰、系统地把握民政部门需要重点抓好落实的工作。

让脱贫人口不返贫

报告摘编:“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发挥中央单位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记者观察:当前,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低收入困难群众还将长期存在。在共同富裕的大路上要确保一个都不掉队,民政部门必须做好“巩固拓展”和“有效衔接”这两篇文章。所谓“巩固拓展”就是要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背景下,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保持民政兜底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兜住脱贫人口不返贫的底线,对易致贫返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所谓“有效衔接”就是要在农村地区的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强化后续扶持,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为稳步推进国家战略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让养老服务更贴心

报告摘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发展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他们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记者观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在“服务”,有针对性的为老服务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民政部门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能够享有“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机构养老,优先发展护理型床位,加强医养康养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失能照护刚需。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对服务的需求最迫切;对于机构来说,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服务能力的专业性是其竞争力所在。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是社会现实所需,而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则是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让兜底保障更精准

报告摘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及时帮扶受疫情灾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坚决兜住民生底线”。

记者观察:近年来,我国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特殊群体兜底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与国家发展从高速度走向高质量相适应,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养尽养”后,必然也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优化制度”就是要适度扩大保障对象范围、拓展丰富保障内容、科学调整保障水平,让社会救助制度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满足不同困难群众的需求,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分层分类”强调社会救助向精准、专业发展,要求识别救助对象精准、提供的救助资源精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让社区生活更幸福

报告摘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

记者观察: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区治理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不少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诉求回应机制与主体权利行使机制,让居民的需求得到有效回应,进一步树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特殊群众享受特别关爱

报告摘编:“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强残疾预防,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完善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残疾人需求”“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记者观察:残疾人、孤儿、农村“三留守”人员是民政服务对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是党和国家最挂念的事,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努力让他们生活更有尊严,更好地融入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民政部门的职责所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聚焦特殊群体”的要求,把他们的冷暖时刻挂在心间,尽全力让特殊群体享受特别关爱。

让社会组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报告摘编:“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记者观察:目前,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共登记社会组织超过90万个。广大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委托事项,支持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养老、教育、医疗、环保等服务,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必须完善党领导社会组织的制度机制,以政治建设为根本,以管好用好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体制和监管网络,扎实做好打击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引导社会组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让公益慈善和专业社会服务健康发展

报告摘编:“优化慈善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

记者观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这从根本上确立了慈善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对全面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民政部门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着力在“做大慈善蛋糕”和“分好慈善蛋糕”上下功夫。同时,进一步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范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工作,广泛开展相关服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让民政事项办理更便捷

报告摘编:“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

记者观察:随着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地方下放了社会救助审批权,一些地方开展了婚姻登记全省通办、全市通办,这些改革举措提升了民政服务的便捷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随着相关改革的深入推进,势必会有更多的民政服务扩大通办区域、增加通办事项,让民政服务对象享受越来越便捷的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3.18)


微信网站建设分享 新浪网站建设分享 微博网站建设分享 空间网站建设分享

13453407813    400-6688-999

立即咨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