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武汉答卷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通讯员邓德怀朱张桥
一年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湖北省武汉市,对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全面部署,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一年来,武汉市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紧紧围绕“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一重大课题,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认真书写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武汉答卷。
全周期管理——明确社区职责,重塑治理格局
“全周期管理”是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新理念、新主张,强调对风险的事前防范,突出源头治理和早期控制。
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是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对于拥有1430个社区的超大城市,武汉市以“全周期管理”理念为引领,有效激发社区活力,重塑基层治理格局,在构建主体更多元、层级更明确、机制更联动、边界更清晰的基层治理体系过程中,多措并举,同向发力。
在市级层面,2020年,武汉市把创新基层治理作为“壮腰工程”来抓。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1号议案聚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全市30个部门、15个区凝心聚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完善党委推进基层治理的领导体制机制,形成城市治理的强大合力。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1+5”文件,涉及街道管理、社区工作者队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精心构筑武汉社区治理的“四梁八柱”。
在街道层面,武汉市把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社区治理的先手棋,作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一方面,全市增加街道行政编制706名、事业编制4665名,平均每个街道增加了31名工作人员。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以街道综合执法中心为主体、重点部门派驻执法、相关部门报到执法的街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后,与“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相适应的街道职能体系逐步形成,街道管理日趋高效。
在社区层面,市民政局等部门着力推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进一步明确社区职责定位。“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理清了街道、部门、社区的职责边界,真正给社区减了负,现在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服务社区居民了。”硚口区宝丰街硚北社区负责人褚芹芹表示,社区减负后,工作事项由以前的165项减少到了56项,又通过社区挂牌清理整顿,现在凡无法律法规依据,或无区级以上党委、政府要求,或属社区内设机构(组织)的,一律不得悬挂机构标识,社区的职责定位更明确了。
通过强化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着力加强街道统筹职能、社区减负提能,职责清晰、统分结合、简约高效的社区治理新机制在武汉市逐步形成。
全要素下沉——增强工作力量,夯实治理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一年来,武汉市围绕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志愿服务参与、党员队伍下沉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着力创新基层社区治理。
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武汉市2.1万名社区工作者发扬战斗精神,稳民心、解急难、抓防控,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为基层社会治理鼓干劲、添动力,武汉市于2020年4月出台《武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在社区队伍中设置正职、副职、委员、干事4岗18级等级序列,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晋升机制,并将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人均报酬增长了79.4%。
同时,为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武汉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试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定向招聘社区工作者等系列举措。2020年,武汉全市在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聘了48名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工作人员,228名任职6年以上的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了事业单位管理考核。
在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天天敲门组”、汉阳区七里一村社区“汉钢自治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公益项目策划、实施、成果推送等系列举措,有效引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进一步激发了社区治理的活力。
为进一步充实社区工作力量,武汉全市4.45万多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到3000余个社区网格,由下沉单位提供资源清单,社区提出需求清单,双方对接形成共建项目清单,并将三张清单作为工作切入点,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对此,江岸区打铜社区居民陈桂香深有感触:“党员干部下沉,展现了党员引领示范效应和领头雁作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组织就在身边、党员就在跟前。”
全方位融合——聚焦居民关切,提升治理效能
社区治理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武汉市从群众最急最盼的事情着手,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服务千条线,创新构建服务群众机制,在精准施策、精细服务中有效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用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小区业委会常常存在选人难、履职难、监管难等问题。对此,武汉市探索打造“红色业委会”,强化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政治引领和工作指导,进一步提升小区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了居民建设美丽家园、享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小区违建如何解决?绿化改造如何规划?2020年8月5日晚,“小区协作治理月月谈”活动在江汉区西桥社区拉开序幕。社区党委书记董守芝介绍,“月月谈”每月聚焦一个小区开展一次活动,每次选取两三个居民关心的问题,以集体讨论的形式,广泛征集解决办法,形成议事决议后,由社区党委和全体居民监督执行。
自治回应着人民的期待,也激活了社区的内生动力。据武汉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像“月月谈”这样的民主协商自治方式,武汉市还有很多。比如,江汉区打铜社区“邻里互助”工作法,武昌区华锦社区“三微二治”工作法等,都引导着居民群众规范有序开展自治活动。目前,全市所有社区均制定完善了居民公约,社区自治制度建设和实践更具活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持续高涨。
为回应疫情防控需要和居民迫切需求,武汉市创新建立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在满足居民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居民参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刻,总书记来到我们社区,给我们加油、打气。现在的武汉春暖花开、欣欣向荣,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增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让社区居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东湖新城社区党委书记陶久娣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3.19)